Alternate Text

400亿+,这碗重庆小面还能做多大?

发布者:武汉周小渝餐饮有限公司日期:2023-04-13 返回列表

一碗重庆小面,煮进山城千滋百味,飘出岁月烟火气。

许多重庆人的一天,从一碗小面开始。一碗麻辣鲜香、热气腾腾的小面,满足千万食客的胃,也唤醒这座城市的魂。而对于那些旅居外地的重庆人来说,这碗面牵动着乡愁。

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,重庆小面所尽之力,或许超出你的想象:目前,重庆小面在全国有门店30多万家,仅重庆就有8.4万家;重庆市场上,日均销售1280万碗,年产值400多亿元,从业人员约50万人;每卖1亿元小面,直接拉动辣椒销售400吨、花椒50吨、菜籽油1800吨、榨菜50吨……重庆小面这张消费名片,分量绝不小。

然而,与同类型的兰州拉面、柳州螺蛳粉等相比,重庆小面的产业化之路走得还不够远,含金量挖掘还不够深,价值链延展还不够长。

怎么办?我们可以从今年10月14日“世界标准化日”出台的“重庆小面新标准”说起——

1.jpg





文化传承牌

对广大重庆“面娃”(面条资深粉丝)和外地食客来说,《重庆小面生产技术规范》这个“新标”的最大变化,是刷新了重庆小面的定义:

重庆小面不再局限于素面,而是带有“浇头”(如豌豆、杂酱、牛肉、红烧肥肠、酸菜肉丝等)的重庆面食。

“这下好了,重庆小面的价值一下子就提起来了。”不少“面娃”在朋友圈奔走相告。

而此前,重庆还发布了《重庆小面门店经营服务规范》《重庆小面生产技术规范》,在小面经营、服务、连锁化等方面制定了规则,其立足点是擦亮重庆小面美食名片、推动国际美食名城建设,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助力。

重庆小面工业化促进会会长傅勇认为,要把重庆小面的价值拓展开来,不仅要从工业化的要求注重标准化,还得用足用好文化大IP。

近来,大渡口区提出要把小面打造成百亿级产业,并建起“小面博物馆”。据考证,重庆小面已有400余年历史——

早年间,重庆小面靠一个“走”字而起,小贩挑一副竹子扁担,一边是碳炉,一边是面条和佐料,走街串巷、行走江湖。麻辣鲜香的重庆小面,有了雏形。

“坐摊”起于民国时期。小贩在街头巷尾支起一个个小面摊,食客们汇聚于此,一边吃面,一边聊家国天下、家长里短。

这种“坐摊”至今尚存(重庆以“摊摊面”为名的,不在少数)。但更多的,还是面馆。

1.jpg

但不管是“摊”还是“馆”,重庆小面与火锅,始终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最有烟火气的所在。

“几百年来,重庆小面与这座城市相生相融,积蓄了丰厚的文化底蕴。”傅勇还为这种“深度融合”总结出朴实、包容、豪爽三大特性——

朴实为先。重庆小面最接地气,以碱面为主,搭配时令叶子菜,素面几元钱,加上牛肉、肥肠、杂酱等浇头也以十几元到二十几元为主,分量足、用料实、价格亲民,不仅吃得饱,还吃得酣畅,实在是物美价廉的不二之选。

豪爽为魂。重庆小面最大的特征是味道“重”,油辣子海椒、花椒、大蒜、老姜、碎咸菜、芝麻、碎花生….可概括为一麻、二咸、三鲜、四辣、八香。可以说,从兴起之日起,重庆小面的味道就与重庆人豪爽耿直的性格一脉相承。

包容为底。重庆小面,即便是一碗素面,也“千碗千面”。干溜、宽汤、带青、免青、红汤、清汤、提黄、白提……一碗小面,却大有讲究。这与重庆的长江文化、移民文化、三峡文化等多种文化大融合有关,与重庆极具包容度的城市基因有关。

傅勇说,重庆小面是重庆独特的城市文化符号之一,挖掘历史文化价值、打好文化传承这张牌,可以增强市民、外地游客与重庆小面的情感连接和价值认同,从而助力重庆小面再上一个新台阶

3.jpg




Copyright ©  2024  武汉周小渝餐饮有限公司  版权所有  鄂ICP备2023005252号-1
技术支持:锐拓云